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建设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20:12:35  浏览:919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建设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管理办法(试行)

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管理办法(试行)
建设银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清算中心)电子汇划业务的顺利运行,根据中国建设银行“九五”工作规划和有关银行支付、结算规定,结合电子信息运行的特点,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清算中心运用现代化技术,建立资金清算网络系统,负责本行系统各项业务资金的汇划和结计电子汇划汇差,并接受系统外委托办理资金的汇划。
第三条 资金清算业务应按照“快捷、准确、安全、规范、实时”的原则进行工作。实行业务“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级清算”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清算中心办理电子汇划业务,以委托汇划的会计部门提送的标准、规范、有效纸凭证为依据;清算中心对接收的电子汇划款项,应向汇入行的会计部门提送规范、有效纸凭证。作为收、付款依据。

第二章 清算机构
第五条 清算中心机构设四级,即:
一级为总行清算中心;
二级为省级分行(包括计划单列市分行)清算中心;
三级为地市级分(支)行清算中心;
四级为县级支付(包括地市分行下属城区支行)清算组。
第六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职责
总行清算中心:制定资金清算系统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接收、转发和处理查询电子汇划信息(以下简称汇划信息);结计当天电子汇划的汇差;系统密钥安全管理;指导、检查、监督清算业务的执行。
省、地级清算中心:组织辖内清算中心(组)执行总行清算中心制定的规章制度,制定辖内业务管理实施细则;接收、转发和处理查询清算信息;结计当天电子汇划汇差;指导、检查、监督辖内汇划清算业务的执行。
清算组:发送、接收和处理查询清算信息。结计当天电子汇划汇差。
第七条 城市分(支)行建立的城市综合网络,如已涵盖异地汇划业务的,其下属县级支行可不单独成立清算组,统由城市综合网络与同级清算中心连接办理。
第八条 为有利于加快汇划信息的传输,清算中心(组)可在业务量较大的营业机构派设汇划点,办理电子汇划信息的核对、发送工作。
第九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由总行清算中心编制机构标准代码,颁布实施。
第十条 省级清算中心要严格审查下属清算中心(组)开业运转条件。对在技术功能和操作技能已达到开业运转标准的,由省级清算中心向总行清算中心申请颁发该清算机构标准代码,经总行清算中心审查后颁发并通报各级清算中心(组),才能正式开业运转。

第三章 汇划依据
第十一条 清算中心(组)与会计部门(含直接与清算中心建立汇划关系的下属行处,)之间办理汇划业务,提送的纸凭证为:
一、会计部门提出汇划业务时,应向清算中心(组)提送:“电子清算收/付款专用凭证”(附式一)、“委托电子汇划款项收/付款清单”(附式二、三)和该汇划事项原始凭证。
二、收报清算中心(组)接收到电子汇划信息时,向会计部门提送:“电子清算收/付款专用凭证”、“委托电子汇划收/付款清单”和“电子汇划收/付款补充报单”(附式四、五)。
上项凭证、清单必须加盖签发单位的“电子汇划专用章”方为有效。
第十二条 会计柜台已实现电算化的行处,办理汇划业务除按第十一条规定提送纸凭证外,为减少资料的重复录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应视条件情况分别采用互换电子文件或联网传输汇划信息。
一、互换电子文件。会计部门提出汇划时,应按汇划报文格式生成电子文件,并将磁盘送清算中心(组),经清算中心(组)与纸凭证核对确认后进行信息的发送;清算中心(组)对接收到的汇划信息,生成电子文件,并将磁盘送会计部门,经会计部门与纸凭证核对确认后,进行有关
帐户的收、付款帐务处理。
二、联网传输。即清算系统与会计系统联机,按汇划报文格式传输清算信息。联机传输的必须经过加密、解密才能接受处理。接收方在接受信息时必须经过与纸凭证核对确认后,清算中心(组)才能进行信息的发送;会计部门才能进行有关帐户的收、付款帐务处理。
第十三条 城市综合网络下属异地汇划业务,由城市综合网与同级清算中心按第十一、十二条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处理方式。

第四章 信息传输
第十四条 电子汇划信息采用全自动、全封闭、无纸方式传输。
第十五条 电子汇划信息传输程序,采用树状多级架构逐级传输,各清算中心(组)不直接发生横向电子汇划信息的传输。
第十六条 发送电子汇划信息设置三种方法:紧急的即时发送、一般的定额批发送和定时批发送。已发出的电子汇划信息不得撤销。
第十七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对电子汇划信息要做到及时发送和处理,并坚持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

第五章 业务处理
第十八条 清算中心(组)在办理电子汇划信息传输时,必须正确编制信息报文,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操作。
第十九条 清算中心(组)接受会计部门办理电子汇划有关的凭证、清单、磁盘,应审查凭证、清单的印章是否齐全、有效;凭证、清单、磁盘所列汇划笔数、收款人、收款行、金额是否一致;磁盘信息报文是否符合要求。符合要求的应即办理信息传输。不符合要求的应退会计部门更
正,清算中心(组)不得代为更正。
第二十条 清算中心(组)接收到上级下行的电子汇划信息,应打印出有关凭证、清单和产生磁盘,及时送会计部门据此办理帐务处理。
第二十一条 为了保证电子汇划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资金清算系统设置了帐务核算的流程,各级清算中心(组)必须按照流程完整地操作,并确保帐务平衡。
第二十二条 清算中心(组)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操作员必须坚持岗位,监控信息传输状态,发现异常(如超时无接收反馈,无故障下发不出等),除应自查原因外,还应主动与对方联系报告情况,尽快消除异常现象。
第二十三条 因技术故障当天未发出的汇划信息,应转入“待汇出电子汇划款项”,并于次日优先发送。各级清算中心(组)不准人为截留不发。
第二十四条 清算中心(组)对当天发出和接收的电子汇划信息,应在停止交易后与上下清算中心(组)核对电子汇划笔数和金额。在核对相符基础上结计当日各相关的清算中心(组)电子汇划的汇差。
汇差定义:当日某清算中心(组)应收款总额大于应付款总额为贷差:当日某清算中心(组)应收款总额小于应付款总额为借差。
应收款总额为:本清算中心(组)当日向某清算中心(组)发送的借方汇划金额加接收该清算中心(组)的贷方汇划金额。
应付款总额为:本清算中心(组)当日向某清算中心(组)发送的贷方汇划金额加接收该清算中心(组)的借方汇划金额。
第二十五条 凡直接办理会计部门电子汇划业务的清算中心(组),应每日打印出“明细对帐表”(附式六)送会计部门进行核对。
第二十六条 清算中心(组)在与各相关清算中心(组)对清当日汇差后,打印出“清算信息收(发)报日报表”(附式七)送本行资金计划、财会部门据此清算汇差资金。如有待汇出款项还应加“待汇出统计表”(附式八)。

第六章 安全监控
第二十七条 清算中心(组)必须采取严密措施,保证清算电子汇划的真实、安全。任何人不得修改清算信息内容。
第二十八条 为保证清算资金的安全,各级行要高度重视信息传输的安全,对有关操作、业务、信息和通信等方面的密码、密钥要严格按规定的密级管理。
第二十九条 信息和通信加密的密钥和管理办法,由总行制定颁发,各级清算中心(组)必须严格执行。
第三十条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严禁非操作人员操作。
第三十一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应保持良好的运行环境。供电、空调、主机、通信、辅助设备必须可靠,并备有良好的易于切换和替换设备,并逐步做到异地备份。
第三十二条 清算系统数据信息必须每天以磁介质进行备份。会计核算资料定期打印文档保存。
第三十三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要加强复核,电子汇划信息的发出和接收的电子汇划信息输出,都必须换人进行复核。
第三十四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应建立事后稽核制度,对前一天的汇划清算业务进行稽核。
第三十五条 各级清算中心(组)应做好安全保障,建立安全责任制,分工负责,责任到人。清算中心(组)各级负责人应经常进行安全检查,从严要求,发现不安全苗头,要立即采取措施纠正。

第七章 查询、查复
第三十六条 清算中心(组)在办理电子汇划中发现可疑信息等情况,应立即发出查询,待查明后再行处理。查询时应填制“电子汇划信息查询、查复书”(附式九),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编制电子报文发送。
第三十七条 汇划款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查询部门填制“电子汇划信息查询、查复书”,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并签章后送清算中心(组)。清算中心(组)应据此发送电子查询、查复。
一、收、付款单位名称、帐号、收款行等有疑问;
二、汇票、委收、托收划回金额,与原始凭证底卡不符;
三、业务密押不符;
四、有重汇、错汇的可疑;
五、款项未收到。
属于款项业务内容需要查询的事项,由汇入、汇出行另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清算中心(组),接到查询信息后,必须在当日转知有关部门及时查复并处理。
第三十九条 重汇和错汇款项的信息处理
属于汇出行的错误,由汇出行提出紧急止付请求时,应填制“电子汇划信息查询书”,经负责人签章后,送清算中心(组)发出紧急止付请求信息;
属于发报的清算中心(组)的错误,由清算中心(组)提出紧急止付请求,填制“清算信息查询书”,经负责人签章后发出紧急止付请求信息。
第四十条 清算中心(组)收到上级发送转来的紧急止付请求信息,应立即送交汇入行查明处理。确属重汇、错汇的汇入行应即按一般汇划方法办理退回。如款项已被支用无法退回时,汇入行除积极协助追回款项外,应将情况通知发出紧急止付请求行处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有
关责任方负责。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清算中心(组)的业务资料、软(磁)盘的保管办法,由总行另行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修订、解释权在总行。
第四十三条 各省级分行,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式略。



1996年9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矿产国家所有 村委无权发包

李崇军


[案情]
1974年,吉水县黄桥乡征用云庄村1000余亩山地,开发“七坑山林场”。1979年,云庄村民肖学益经乡企办同意成立了黄桥乡上井采石队。1980年,乡企办允许林场职工在上井采石队相邻处开办采石场,以采石收入护林。1982年8月,黄桥乡政府与云庄村签订协议,约定:乡企办开发的七坑山林场占用云庄村的部分山地,山权归云庄村所有,林权谁造谁有,林木收益按2:8分成,山权得二成,林权得八成。1985年,黄桥乡上井采石队并入林场采石场,称“七坑山采石场”,归黄桥乡企办统一经营管理。此后多年,“七坑山采石场”企业均由黄桥乡企办统一发包经营,云庄村没有异议。2003年12月1日,已更名为黄桥乡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其前身为黄桥乡企办,系事业法人单位)将“七坑山采石场”发包给第三人郭建哲,郭建哲其后在矿产、安全及工商等部门办理了采矿的有关证照。云庄村知悉后,认为七坑山采石场的山权归其所有,黄桥乡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无权发包,并以此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承包合同无效。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黄桥乡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简称黄桥乡综管站)对“七坑山采石场”不具有所有权,无权发包。根据1982年黄桥乡政府与云庄村签订的协议可知,“七坑山林场占云庄村的山地的山权仍归云庄村所有”,所以七坑山林场及采石场所在的山地的权属归云庄村所有,云庄村对七坑山场也一直在经营管理,七坑山林场的造林收益也会按协议约定付20%的利润给云庄村。所以说,黄桥乡综管站只对林木有所有权,对山地没有所有权,而黄桥乡综管站擅自将七坑山林场范围内的山场发包给第三人采石,其行为侵犯了云庄村的山地所有权。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须经权利人追认,否则合同无效,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法规签订的合同无效。七坑山的山权是云庄村所有,只有云庄村才对山场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黄桥乡综管站越权发包,又未经权利人云庄村的追认,故其与第三人郭建哲签订的承包合同无效。
另一种意见认为,黄桥乡综管站与郭建哲签订的承包合同的内容、形式均合法,为有效合同。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国家对集体矿山的企业和个体采矿实行积极扶持……加强管理的方针,……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和只能作为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依据上述法律可知,石块属国家的普通矿产资源,由国家所有和行使所有权。云庄村委会只对七坑山山地的地表具有所有权,对地表以下的矿产资源(主要指砂石)不具有所有权。故云庄村对地下矿产资源无发包权。
二、自1985年后,“七坑山采石场”就由黄桥乡企办统一管理,成为黄桥乡企办的一个集体矿山企业,得到了矿产主管部门的批准,并依法办理了有关开采证照手续,取得了该采石场的合法采矿权和经营管理权,是一个合法的企业。且自1986年至2003年间,黄桥乡企办不间断地多次将该企业发包给他人经营承包,云庄村明知却不提出异议。现黄桥乡综管站行使原黄桥乡企办的一切职能,具有法人资格,当然地具有发包七坑山采石场企业的资格。第三人郭建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与黄桥乡综管站签订的承包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又未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故该合同合法有效。
三、“七坑山采石场”在开采、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对山体造成一定地形、地貌的损坏,但该采石场历年的承包者均会给云庄村一定的山价款以补偿,这正是对山权归属云庄村原告所有的体现。第三人郭建哲在签订承包合同后,已依法办理了开采、经营矿产的“四证一照”手续,具备了承包经营的主体资格,已取得了对七坑山石场的采石权。
综上,郭建哲与黄桥乡综管站签订的承包合同从内容到形式均合法,为有效合同。云庄村要求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请求,依据不足,应当驳回。



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法院 李 崇 军 李晓嵘
邮编:331600 电话:0796-3522446





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第一条 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维护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海域,是指毗邻本市陆域的海岸线至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本条例所称海域使用,是指使用某一固定海域从事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开发利用活动。
第三条 凡使用本市管辖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青岛市及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海域使用行政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具体负责海域使用的有关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海域使用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海域属国家所有。海域使用管理实行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海域使用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合理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海域使用项目,严格控制围海、填海等改变海域属性和其他损害海洋生态环境的海域使用项目。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禁止使用海域:
(一)破坏海洋资源、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的;
(二)改变海域属性以致严重影响海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的;
(三)造成航道、锚地、港区淤积、堵塞及其他有碍港口生产建设发展的;
(四)导致岸滩侵蚀、淤积的;
(五)妨碍航行、消防、救护、行洪的;
(六)对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设施和军事行动有不利影响的;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九条 海域使用期限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海域使用项目的性质合理确定。
第十条 使用海域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海域使用面积在三千亩以上的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二)海域使用面积在二千亩以上。三千亩以下或重要的海域使用项目,胶州湾内、团岛至麦岛邻近海域及跨区(市)的海域使用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其它海域使用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跨地(市)的海域使用项目,按照省有关规定办理。
经批准的海域使用项目,需要发布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重要的海域使用项目是指:
(一)市级以上的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内的项目;
(二)海洋工程、工业项目;
(三)使用海岸线一千米以上的项目;
(四)围海二百亩、填海一百亩以上的项目;
(五)国家、省、市重点项目。
第十二条 申请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以下有关资料:
(一)拟使用海域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的说明和平面布置图;
(二)申请者资信证明。营业执照或身份证明;
(三)项目投资计划;
(四)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需经有关主管部门、单位审查或批准的使用项目,海域使用者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单位的审查意见或批准文件。
第十三条 需要使用海域的总面积,应当依照总体设计一次性提出申请,同一项目不得分散报批。
第十四条 海域使用属经营性的,由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海域使用金。
第十五条 同一海域有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提出相同用途的经营性使用海域申请时,由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使用者。
第十六条 经批准使用海域的工程项目,由人民政府颁发海域使用证。在项目完成后,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验收。
第十七条 对围海、填海工程形成的土地,海域使用者应当持海域使用证及有关资料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登记手续,确认土地使用权。
第十八条 有偿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和入股,海域使用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九条 海域使用需要改变原登记事项的,海域使用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海域使用期满一个月前,海域使用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需继续使用海域的,应当在期满二个月前按本规定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重新办理海域使用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域使用项目,应当自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及有关登记申请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一条 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海域使用证规定的用途从事开发利用活动,承担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义务,接受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海域使用者在使用海域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或对有关产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二十二条 已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使海域闲置满二年的,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可收回其海域使用权。
第二十三条 因海域使用权属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在海域使用权属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海域使用现状。
第二十四条 因国家建设需要使用海域的,现海域使用者必须服从国家需要,建设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二十五条 对在海域使用中,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责令改正,并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非法占用海域的,按实际占用海域面积每亩处以五百元罚款;
(二)未经批准改变海域使用用途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非法转让、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权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四)非法改变海域属性的,按实际改变面积每亩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海域使用者违反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安全等有关管理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 海域使用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有关部门接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8月22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